自从古代英勇无畏的水手把葡萄树枝从尼罗河的山谷和克里特岛带到希腊、西西里和意大利(Italy)南部,再由此传入法国(France)之后,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在这块六边形的国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发扬光大。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France)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葡萄酒的法国(France)魂
葡萄和酒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上随处可见。耶稣创造的有关酒的个奇迹是在佳娜的婚礼上,他把水变成了美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对耶稣的门徒来说,酒是上帝之子的鲜血。在中世纪的艺术画中,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表现得像一串压榨机下的葡萄。直到18世纪,人们还认为喝下去的酒会在体内变成血液。
酒会使人陶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醉酒在民间是神圣的。但基督教反对醉酒,因为“欢乐之源的酒会像毒蛇一样咬人”。在古希腊,除了音乐家和舞蹈家,其余人不得参加宴会饮酒。无神论与人文主义改变了宗教的严格戒律。哲学家柏拉图和蒙田都曾提倡有节制地饮酒。在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赞美美酒带来的创造力。在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帝王和英雄常以善饮的形象出现。
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人们已将酒与艺术、善与美兄弟般地结合在一起。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因为酒才与巴克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认为给人类带来情爱和欢娱。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赞美美酒给人带来的陶醉和灵感。16世纪意大利(Italy)画家阿尔钦博托把金秋之神绘成酒神模样,他们的形象既表现出青春的紧张,又表现出在转瞬即逝的和谐中所焕发出的精神。
1650年,巴黎出现了早的可饮酒咖啡馆。那儿通常拥有一个平台。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巴黎市民常会聚在其上畅饮欢歌并品尝美食。1789年,仅夏河内就拥有102家这样的咖啡馆。那里是平民百姓寻找欢乐,忘却烦恼的地方。当然在18到19世纪的小说中,那里也是罪犯藏匿,娼妓出没的场所。“Bistrot”小酒馆这个名字往往能激起法国(France)人无限的怀旧情思。同时,它也被留在了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留在了战前战后的黑白电影中小酒馆温暖的场面其实一直深藏在法国(France)人的记忆里。
“饱满,丰腴,厚实,芬芳”,“散发着溶化丹宁的芬芳和可可树细腻的清香”,“有如松树在林间跳跃的流畅”,“热烈透明得像渔夫的眼泪”,这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爱酒的人对葡萄酒的感受。在法国(France)有专门的学校和研究品酒艺术。如果在没有欣赏到酒的色泽和芳香之前就把酒喝下去被认为是放弃对喝酒基本的享受。对专家而言,食物与酒的搭配也是一门学问,在这一过程中,有人重视和谐统一,也有人强调对比。
一瓶酒就是一本书
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20多种,野生葡萄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人工栽培的葡萄,在我国自古有之。《周礼?地官篇》中,把葡萄列为珍果之属。古代我国西域,盛产葡萄和葡萄酒。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可见当时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酿造技术。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已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相传汉朝陕西扶风,一个叫孟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来苏轼感慨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葡萄酒诱人的魅力。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
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面上销售。马可?波罗在《游记》记载: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到了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所述:“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养颜悦色。
葡萄酒文化伴随着其各发源地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已渗透进各个地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不同层面。一如谚语所说:“打开一瓶葡萄酒,就像打开了一本书……”